南京邮电大学-南邮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家大学科技园•新泰市合作对接会  大学科技园情况简介(一)

[复制链接]

98

主题

150

帖子

6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7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13:5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国家大学科技园•新泰市合作对接会

大学科技园情况简介













二~一五年七月

目       录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7
上海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2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3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4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5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6
上海体育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17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18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9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1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2
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23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4
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25
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26
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科技园27
淮安科教产业园28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9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30
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31
中国计量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32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3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4
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35
山东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6
青岛科技大学都市科技园37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8
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39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清华科技园已经构建了覆盖全国30多个城市及地区的辐射网络,聚集了超过1000家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并逐步形成了高科技企业创业集群、跨国企业研发机构集群、金融投资机构集群和中介服务机构集群等各种机构组成的完整的园区形态。
作为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清华科技园制定了“国际化、支撑平台、辐射发展”三大战略,以“聚集、聚合、聚交、聚变”为发展模式,整合“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多方创新资源,努力营造卓越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为创新型科技企业提供完善的增值服务。经过十八年对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清华科技园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运行模式和园区文化,在推动区域自主创新、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创业企业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园区内众多自主创新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许多孵化成功的企业已经成长为行业中的领军者。
清华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行者——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成为科技服务业的中国引领者和全球典范,成为推动区域创新和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佳选择”为目标,以“打造全方位创新创业平台为己任的科技服务提供商”为企业定位,形成了以科技园为载体、多业务有机结合的“多位一体”的业务构架,拥有一支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精神的专业经营管理团队。


联系人:王洪涛    1391053296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北航科技园有限公司于2000年12月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独资成立,代表学校对北航科技园进行规划、建设、管理与经营。北航科技园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的综合智力资源与社会优势资源结合,为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合作、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等目标开展经营活动。
北航科技园正是依靠北航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孵化高新技术企业、转化高新科技成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行业技术进步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至目前,北航科技园入驻企业有236家,业务领域涉及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能源环保、科技中介、金融投资、商业贸易等,其中:在孵企业145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园区总收入超过69亿,接收高校毕业生1220人。
北航科技园实现了园区孵化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顺利对接。截至目前,北航科技园已成功转移转化北航各类科技成果40多项,实现了园区孵化与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顺利对接。在航空航天领域:北航自主研发的蜜蜂系列轻型飞机、遥控氦气飞艇、共轴式直升机、光纤陀螺等高新技术成果,已经实现产业化,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在信息技术领域:园区聚集了紫光捷通、用友软件公司以及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民航天宇数据公司、中星微电子公司等。


联系人:陈晓娟    13581926907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北理工科技园”)于2003年10月经科技部、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11年10月,通过国家大学科技园复核评价,并评为A类。
北理工科技园承担着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使命。背靠北京理工大学的资源优势,北理工科技园的主要发展方向是:电子信息、光机电、新材料、车辆、医药、节能产品、环保和军转民产品等高新技术的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科技企业的培育和产业化。尤其是在军转民方面的技术转化,充分利用大学的科技资源优势,独具国防特色,如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华创电动车技术有限公司均有国防技术背景。
目前,北理工科技园已经建有中关村主园区和两个分园区。中关村主园区地处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校区周边,占地约140亩,已经建成近10万平方米建筑物。两个分园区分别是位于云南昆明五华区的昆明分园和位于常熟的北京理工大学常熟研究院。此外,2008年12月,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批准建设“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将构建国防体系产学研创新基地和研发中心的平台,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北理工科技园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基础服务、创业服务、政府资金申请服务、投融资服务、市场推广服务、法律及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信息咨询服务、财务管理服务及电子信息共享实验室服务共十项服务内容。

联系人:郑  云    18618328855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的办园宗旨是"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注重效益、注重服务",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将被建设成为"创业企业孵化基地、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基地、科技成果孵化的融资平台"。科技园雄厚的科技实力,为化大科技园进行高科技项目孵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学校现设有9个学院、10个国家级、部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研究所、6个跨学科研究中心,47个研究室。近几年,学校的科研经费年增长率和人均科研经费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处于前列。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部分包括:10000平米的实验用房;15000平米的项目孵化用房和办公用房,8000平米的高科技楼。校外部分有2个园区:
一是昌平区立水桥附近的科技园孵化园区,占地200亩,已建厂房8000平米,主要承担项目的初步孵化任务和精细化工项目孵化。
二是科技园密云工业园区,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5000平米,主要进行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化工项目的孵化。密云工业园具有产业化基地的职能。
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着重建设纳米材料孵化器、高分子材料孵化器、生物技术孵化器、精细化工孵化器和学生软件创业园,已陆续选定学校的科研项目进入科技园的项目储备库。入驻化大科技园的企业正在对若干高科技项目进行孵化。

联系人:张国彬    13601252685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于2006年10月19日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该园以产业化和国际化为目标,以实现中国农业大学科研成果产业化为起点,向孵化企业、培育企业家、引进风险投资等业务方面拓展。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迅速、高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加速地区和国家产业机构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等方面显现出其独特的功能与潜力。其创新之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借助良好的地理位置,以中国农大等为技术依托;确定二个发展重点:突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原创性、突出首都农业产业国际化;坚持三个紧密结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坚持国内、国际紧密结合,坚持园区建设与辐射带动紧密结合;做好四个科技带动:带动农业高科技发展,推进学科建设,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带动首都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带动首都农业科技走向国际化,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带动农业工业化、信息化,农村城镇化,建设首都现代化农村新社区;建立五个配套基地: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基地、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农业科技信息扩散基地、农业科技商贸汇集基地、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基地。
中国农大科技园通过支持和促进校内外有开发价值的高科技项目转化,以及利用中国农大雄厚的技术实力协助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技术成果的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农业大学面向北京市及国内外经济的窗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产生、成长、发展的基地。

联系人:韩春燕    18610568111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北京交通大学科技园于2000年筹建,2001年6月挂牌,2001年12月被认定为北京市市级大学科技园,2005年7月与铁道科学研究院共建。2006年10月19日,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共同认定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科技园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园建有城市交通北京市技术转移中心、中关村轨道交通孵化基地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同时也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孵化基地。
科技园将特色学科及优先科技发展领域确定为:信息化及其技术领域、交通运输与系统工程领域、电力电气技术领域、光电子技术及其新材料领域与轨道交通相关技术与装备。
科技园以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保证,紧紧围绕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服务区域经济五大功能规划、建设、发展园区,力争将我校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科技园。通过近年的建设,基本做到了突出“一个特色”: “轨道交通科技园”特色,完善“两个体系”: 轨道交通领域专项孵化服务体系和大学生自主创业专项孵化服务体系;打造“三个平台”: 交通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和创业企业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

联系人:丁  蕾    13810012286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即中关村能源与安全科技园、中国矿业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成立于2007年7月12日,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建的具有显著能源与安全特色的专业科技园区,是我国第一家能源安全科技园和创业园,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产学研结合及科技创新体系、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园区共有入园企业72家,其中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在孵企业53家,留学人员创业企业10家。入驻专业科研机构4家,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入园企业总注册资金近5亿元,职工总人数约1400人。2014年入园企业技工贸总收入约6亿元,上缴税费约3000万元。
园区始终致力于打造能源安全品牌,为能源安全新技术产业集聚创造一流的服务平台,在完善多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搭建了创业服务、企业经营服务、公共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服务等15项软环境平台,开展了高效、快捷、全面的企业专业服务工作,累计共为入园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三千余次。
园区针对煤炭能源行业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创新性的以“孵化+创投”的形式进行“项目孵化”,即对有前景的高新技术项目和项目所有人进行吸收,设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直接面向矿山一线,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与产业平台。目前,已成立节能减排、绿色开采、固液处理、矿山机电和矿山数字化等10个工程技术中心。

联系人:于广东    15311967963   
上海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电力科技园是具有鲜明电力和新能源特色的科技园,2009年2月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园区具有健全的企业注册、项目申报、技术推介、物业服务、投融资及管理咨询等服务体系。园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致力于涉电领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与培育;园区设有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上海电力学院分基金,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资助;是国家教育部、科技部首批认定的“高校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科技园的电力特色建设,形成电力科技和新能源企业的有效集聚,园区管理公司自建了RTDS智能电网实时仿真研究与检测服务中心,该中心既可为企业提供各种常规电力电子电路检测、电机驱动保护装置检测、二次保护设备及配网自动化设备等研究检测服务,又可促进电力科技开发等产学研合作。该检测服务中心已纳入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体系,为上海市科委认定的社会化的专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实现了新能源研发企业、电力节能环保与电力科技服务企业及涉电领域科技创新企业在园区的聚集,在不断完善园区企业服务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园区平台功能和社会服务窗口功能,致力于打造将行业、学校、园区企业等各方需求和供给能力相互交融、组合匹配的综合平台。支持涉电领域的技术创新,促进各种科技成果在园区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推进电力不断向绿色和环保方向发展。

联系人:丁会凯    18621116021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交大科技园)是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于2001年1月,总部位于徐家汇商业圈,建有著名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慧谷高科技创业中心,总面积35000平方米。交大科技园对外实施“交大慧谷”品牌输出,在上海市和浙江嘉兴建立了八个分园区,总面积15.8万平方米,园区内建有2个国家级、2个上海市级孵化器。
座落于徐汇区虹桥路和乐山路的慧谷园区以信息产业为主,将一大批初创型中小科技企业培育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势头良好的行业骨干。目前园区企业涵盖软件、电子商务、数字娱乐、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多个应用领域,初步呈现了产业集群效应。
交大科技园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树立了“慧谷创业”的专业品牌,孵化培育了一大批发展良好的科技企业。围绕“科技载体、科技孵化和科技金融”三大主要功能,谋求跨越式创新发展,着力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系,深化创业增值服务,构建金融服务平台,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强化品牌建设,汇集各类社会优势资源,在业务经营、能力建设和品牌影响等方面均取得佳绩。

联系人:贾红军    18721877260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由上海理工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投资组建。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提供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服务,通过“多对多、多对一,一对一”的递进式服务,形成了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阶段需求的综合服务体系。着力引进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研发机构、检测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总部、培训机构等。科技园依托天使基金组建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创业辅导、工商注册、运营指导、投资金融等全方位的服务。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强势学科优势,建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平台,不断拓展科研服务领域,已在苏州、温州、武义、义乌、蚌埠、张家港等地设立上海理工大学技术转移工作站。陆续成立了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提供10万平米的长三角产业和技术转移空间;成立了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营造创业集聚空间;成立了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莘庄产学研基地,提供13000平方米的产学研发展和科技企业孵化空间。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先后获得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科技计划(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服务机构称号、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上海第二届最具活力科技企业提名奖、杨浦区招商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在2011年进行的全国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估中获得A类的好成绩。

联系人:申建华    13701650291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003年10月由科技部、教育部授牌。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康路创业基地、赤峰路孵化基地以及沪西校区、浙江产业园、常熟等多个分基地,园区建筑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其中科技园总部所在的国康路基地注册企业近400家,主要集中在现代设计、电子信息、环保节能、先进制造等领域。
自成立伊始,同济大学科技园始终秉承“以优质专业的孵化服务平台,助推创业企业快速成长梦想;以无缝协作的团队服务理念,实现科技园区专业发展典范”的经营理念,建立了完善的创新企业服务体系和多层次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在培育企业成长的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同济大学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聚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009年4月,以同济大学和同济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2.6平方公里“环同济知识经济圈” 经科技部审查认定,正式授牌“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称号,成为全国首家以研发设计服务为特色的产业基地。
同济大学科技园始终坚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以载体建设、管理为基础,以培育与服务企业为抓手,牢记杨浦区的“三区联动”理念,为推动区域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济大学科技园是“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区域创新发展中核心引导者之一,是“环同济”区域企业孵化和培育的最主要服务平台,是“环同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联系人:钱学标    13801848799
朱明星    18616828927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华东理工科技园依托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华东理工大学而创办。2005年11月5日,科技园通过国家教育部和科技部的评估(验收),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上海华东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作为科技园运营单位,由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徐汇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华泾镇等单位联合投资于2003年12月成立。2007年12月,上海华东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成为ISO9001质量体系贯标单位。2011年科技园华泾基地和G7基地被纳入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科技园遵循国家教育部、科技部规划的要求,重点聚焦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及科技服务业,以“R&D环境提供商”为市场定位,以“一园多基地”为发展模式,以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为运营思路,依靠股东单位的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为科技企业及现代科技服务企业提供专业水准的发展空间和成长舞台,致力于建设“环华理科技创新带”,努力把科技园打造成为一流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先后参与建设或负责管理的园区有:华泾基地地(一期至四期)、龙华基地、梅陇基地、浦原基地、G7软件基地、凌云基地等。目前科技园直接管理的园区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近两百家;园区内初步形成了科技项目转化的产业链:既有初创期的孵化企业,也有成长期的中小型科技企业,还有全球500强企业以及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从华东理工科技园先后成长出2家纽交所上市企业、2家上海市小巨人企业和3家徐汇区小巨人企业。

联系人:朱彦龙    13816838756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成立于1997年,是上海市教委批准建设的第一批大学科技园之一。2003年11月科技部、教育部为我科技园正式授牌为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经过近年的努力,已发展成为纺织服饰企业聚集地,成为孵化高新技术、培育创新企业人才、创新要素汇聚基地、成为产学研结合基地,是上海市长宁区八大重点科技园之一,也是上海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会员单位。目前现有200多家企业在园区注册。2011年,园区企业的产值已超过了30 亿元人民币,纳税金额达到1亿元人民币。作为上海市长宁区的重点功能开发区之一,园区创建了国内产学研结合协调发展的新模式。
一是新华路的11亩土地,14000平方米建筑。从2000年开始,我们对这11亩土地进行了彻底改造。我们希望立足于新华路,发展其他园区。从功能和形态定位来说,新华路的“东华大学科技园区”是我们的科技成果初步孵化的基地。
二是在临空经济园区做了一个“园中园”的概念-“虹桥东华纺织服饰科技园”强化了东华大学的专业优势,这里将作为东华大学科技产业重点发展的园区。虹桥东华纺织服饰科技园是几方面资源的整合:一是东华大学的科研资源;二是长宁区的政策资源;三是各地企业聚集和民营资本的资源。
作为最具行业特色的大学科技园之一,东华大学科技园区有其自身的凝聚力,团结国内著名纺织服饰企业,共同构筑国家纺织服饰新高地,计划用 3-5年时间汇聚300-500家国内顶尖的纺织服饰类企业,以东华大学的技术和人才为支撑,建成国内最高科技产业水平的现代纺织服饰园,并使之我国现代纺织业的技术创新基地、信息集散基地、人才成长基地。

联系人:陈  珂    13311761292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大学科技园创办于1991年,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现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闸北园组成部分。
上海大学科技园依托上海大学综合优势,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素质企业家为宗旨,聚焦软件与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创意等产业,已形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发展格局。
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上海大学对延长校区进行学科布局调整,建设以影视后期制作为核心的产学研基地。上海大学科技园将通过优越的区位优势及完善的配套服务,形成人才集聚;通过搭建一流的技术支撑平台(影视制作平台、交流交易展示发布平台、智慧云协作服务平台),以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通过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以及张江专项等政策支持,带动产业集聚,支持嵌入式教育模式的形成,支持学科建设。
欢迎影视制作、游戏、动漫等相关企业入驻上海大学科技园,共同打造“环上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

联系人:沈  雄    13501760340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坐落于上海市长宁区,现有企业数量519家,注册资本超过8亿元。科技园按照上海关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紧密对接长宁区数字长宁、智慧长宁的发展定位,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区建设为契机,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科技园形成“智慧电视”、“数字贸易”和“创意设计”三大产业集群。 “中国联通移动互联网国际创业中心”落户科技园,科技园将借助中国联通的平台资源优势,集聚移动互联网优质企业,积极打造移动互联网产业集群。
园区内成立了上海市大学生科创基金工程大分基金会,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目前,园区内大学生创业企业达210多家,创业带动就业700多人,营造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并构筑了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着眼园区未来长远发展的需要,科技园一方面立足上海,重点在长宁区开拓新的合作基地,构筑以仙霞路本部为核心,中山西路、镇宁路、平塘路三个基地成三角形环绕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以品牌辐射为手段,与海宁市政府紧密合作,成立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海宁园区”,成为我校科技园对外开拓的第一个沪外分园。
科技园将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依托,在长宁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强“三区联动”,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高新企业加速、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卓越的服务。

联系人:宋勤健    18017331212
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经上海市科委和杨浦区人民政府批准,由上海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杨浦区科委、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和上海临港海洋科技创业中心共同建立的具有海洋特色的专业园区,2013年1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园区注册资金1000万元,从业人员千余人,入园企业累计总产值过亿。拥有军工路科技园总部、邯郸路创新示范基地、复兴岛水产科技产业化基地、浦东新区临港海洋创业孵化基地、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学研基地,形成城区(杨浦)+浦东新区(临港新城)“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格局。
园区在为入园企业提供办理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等一门式基础服务的同时,还建有创业苗圃、项目申报服务、公共技术创新服务、科普公益性服务以及投融资服务等平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体系;科技园紧紧依托上海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的科技优势,联合大学及国家级科研院所,搭建园区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已初步形成了“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三位一体的技术转移体系;在园区管理方面,形成了管理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运营公司董事会以及公司经营团队等多层次的管理模式,集聚各类资源为园区入驻企业保驾护航。
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拥有百年老校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双重依托,将加速创新型产业集群效应,是您成就创业梦想的舞台!

联系人:李嘉海    13601682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南邮人 njuptclub.com

GMT+8, 2024-5-2 12:02 , Processed in 0.1914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